圖書漂流 | 起源
“圖書漂流”發(fā)源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歐洲,極具理想化和浪漫化色彩。讀書人將自己讀完的書,放在公共場所,撿獲這本書的人可以取走閱讀,讀完后再將其放回公共場所,讓下一位愛書人閱讀。它打破了閱讀的時空限制和資源的私人封閉,營造了一種“讀者在書中旅行,書在人群中旅行”的理念。
圖書漂流在2004年正式進入我國公眾的視野,一傳入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(guān)注,以圖書館、高校、出版社等為代表的機構(gòu)紛紛開展了一系列的圖書漂流活動。
如今,圖書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戶外一種,越來越多富有想象力的書友在投漂圖書時,在投漂說明中設(shè)定了自己的漂流規(guī)則,使圖書的漂流過程變得更加豐富多彩。
復旦大學文科圖書館一樓·漂流書架 Drifting Bookshelf
Students are welcome to donate books to the drifting bookshelf
圖書漂流 | 意義
書刊漂流是一段神奇美妙的旅程,讓師生間、學生間通過書的傳遞達到知識的提升和思想的交流。
·倡導傳播、分享、誠信、文明的讀書風氣
·激發(fā)讀書樂趣,營造以書交友的書香氛圍
·創(chuàng)造節(jié)約型、公益性閱讀平臺
漂流圖書| 來源
漂流書架的圖書,來源于以下渠道:
·由機構(gòu)或個人捐贈,并經(jīng)捐贈者許可用于漂流的高復本圖書;
·復旦畢業(yè)生離校時留下的教參書;
·復旦師生無償提供的各類圖書。
漂流圖書 | 使用規(guī)則
漂流書架的圖書,讀者可隨意帶走,看完后可以歸架繼續(xù)漂流,也可以留下慢慢品讀。歡迎廣大讀者關(guān)注并作出貢獻。非正式出版物、存在意識形態(tài)問題的圖書,請勿放入漂流書架。